國人對保險的6大盲點

2005122608:38
國人最常見的投保六大盲點:
盲點一:「基本保額不足,卻先買儲蓄險和投資型保單。」
儲蓄險與投資型保單,因為所繳的保費未來可以拿回來,因此長久以來較受台灣人喜愛。不過,保險最主要的功能是保障,其次才是儲蓄或投資,在保費預算有限的情況下,當然先買保費較低、保障較高的險種,例如無還本的終身壽險、定期壽險、意外險、醫療險等。
盲點二:「以為意外險可以取代壽險保障。」
壽險和意外險雖然都是身故可以領到保險金,但意外險有很多不理賠項目,且限制一定是「意外」才會理賠,如果是生病而身故等,意外險不會理。壽險則不論意外、疾病導致身故,都會理賠,保障範圍比意外險大太多了。
盲點三:「家長自己沒買,卻幫小孩買了一堆保單。」
買保險的目的是為了規避風險,一個家庭的主要收入者是父母而不是小孩,萬一父母出事,誰來照顧小孩?誰能出錢繼續繳小孩的保險費?因此,買保險必須以父母的保障為優先。
盲點四:「買錯了保險就解約。」
保險一旦解約,不僅可以拿回來的保費要打折計算,保障也會喪失。如果認為原有的保單不適用,不想繳費,可向保險公司申請減額繳清、展期,或轉換契約,不一定要解約。
盲點五:「以為買了保險,什麼都賠。」
大部分的人都是在身體不好或出事時,才想到保險,如果發現自己定期繳保費的保單,竟然不理賠,豈不是氣死?為了避免這種情況,在一開始投保時,就要弄清楚自己買了什麼,保障範圍有哪些、哪些是除外不保事項等。
盲點六:「人情保,買了不符合需求的保單。」
幾乎每一個人身邊的親朋好友,都有人在賣保險。但為了人情買了不適合的保單,要承受的可是自己。因此,投保前就要弄清楚保單的權益,根據預算多設計幾張保單,多問多比較,找出最適合的保單組合。

必買終身醫療險七大理由
 
根據專家對未來趨勢的解讀,一般大眾「必須」,並應該「及早購買」終身型醫療險的理由如下:
理由一、醫療花費會隨著年齡的成長而爆增。根據衛生署統計,2003年各年齡的住院比例,45到54歲的人約占12%,但55歲以上的人口,住院人數比率就跳升到35%,年齡愈大,醫療開銷也大幅成長。
理由二、如果沒有醫療險,很多病恐怕一般人都生不起。台灣人壽協理葉銘智強調,根據全民健康保險法的規定,有12 類項目健保是不給付的,醫療險存在的價值,就在於「補足健保不給付的費用缺口」。
理由三、人類平均壽命越來越長,醫療準備必須更充分。如果民眾在60歲退休,平均餘命20年,擁有健保給付,同時也沒有特殊的重大疾病。那麼,退休後所需的醫療費用大約要420萬元,這筆費用應及早準備才是。
理由四、老人癱瘓臥病的比例及時間都增加。以老年人口比率最高的日本為例,癱瘓臥床超過一年以上者達75%;超過三年以上者53%。這些癱瘓的病人,多半需要專業醫護人員打理,長期下來的開銷非常大。
理由五、「少子化」使得老年人口無所倚靠。過去,養兒防老與全民健保是老年退休人口,解決龐大醫療費用的主要出口。但因為近年來,健保給付愈來愈少,再加上少子化的影響,將使得未來退休老年人口,必須另尋醫療費用的其他出路。
理由六、年紀大,身體差可能無法買到保障。台灣人壽協理葉銘智認為人的身體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轉差,一旦有既往症的病史,或是超過保單承保的年齡上限,想要投保相關健康險就變得更難了。
投保醫療、健康險的好處就是,趁自己年輕時,可以用比較便宜的保費,預先儲存「醫療資本 (基金)」,以彌補自有資金的不足。
理由七、無給付總額上限終身醫療險紛紛停賣。目前市場上只剩下台灣人壽的「健康新生活終身醫療險」,還有遠雄人壽的終身醫療,是屬於「非帳戶型」的終身型主約,同時又具有壽險的特色,醫療及身故保險金都是每年增額5%,更是可以用來對抗通貨膨漲。葉銘智表示,未來無理賠總金額上限之終身型醫療險都將走入歷史,就算民眾想買,也買不到了。